“新课堂”基本要素解读

发布日期: 2013-05-31      浏览次数: 3156     返回

 

新课堂”基本要素解读

 

“新课堂”是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一个新概念。它是以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遵循,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引领,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导向,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科学引领为手段,以实现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最大化为目标的课堂。相对于传统课堂,新课堂突出了新内涵、新形式、新关系、新文化,而其重心是打破传统教学“满堂灌”的教学方式、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、单调乏味的课堂氛围,倡导启发式、研究式、讨论式、参与式教学,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。在充分关注学生精神状态和生命状态的同时,强化学生品格、意志、修养、文化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。

“新课堂”的基本要素旨在着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,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,让学生在自主学习、自我研究的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;培养学生高尚、健全的思想品格,自信、乐观的人生态度;提高学生自主学习、自我管理的能力,以达到知识与方法的优质高效。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师的专业品质,全面推进教育内涵的发展。

一、学习准备

“学习准备”是指新授课的前期准备。既包括对新知识的预习,也有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唤醒;既有学生的行为活动,也有教师的行为要求,是一个双边活动形式。从常规情况看,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准备:一是对前期所学知识及与本课相关内容的回顾;二是完成与本课知识有关的资料搜索、分析、整理;三是仔细阅读本课内容,运用已有的学习方式尝试扫清学习障碍、认识新知识、解决部分问题并提出新的疑问。老师在这个阶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和要求,难度要适宜,空间要留足,使学生方向明确,乐于参与。让学生在和教材的初步对接中产生兴趣,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,以充分的准备、饱满的精力、极大的兴趣和较好的适应性面对新知识。同时,科学的教学流程设计,激情洋溢的新课导入,多维、精心的课堂预设也是“学习准备”过程中的重要内容。

二、自主研究

“自主研究”是“新课堂”的一个核心理念。自主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、引导、点拨、帮助下,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,用探索研究的方法,自主学习、自我解决问题、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,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,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、研究者、探索者。面对一个未知领域,学生在某一个阶段,特别是初中阶段,渴望自主探索的精神尤为迫切,而对自己亲自实践、研究得到的知识,会理解得更加深刻、透彻。顺应学生这个阶段的个性,并不是对学生撒手不管,任其自由发展,课堂教学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。只有占据了这个主阵地,自主研究性学习才可能慢慢成为学生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。作为一种学习方式,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,而由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、探究问题、获得结论。让学生在发现中认知,在研究中沉淀,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对接。

“自主研究”的核心和实质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,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,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。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、机械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,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,主动地提出问题,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,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,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,从而养成时时想发现、事事想探究的认知习惯。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,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研究氛围和研究情境,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,凝聚学生的注意力。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、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,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,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、实物入手,采用猜谜、故事、辩论、游戏、讲述名人轶事等活动形式,创设兴趣情境,唤起学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和创造力,促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,善于分析研究,从而达到乐于自主学习、自主研究的目的。

三、质疑思辨

“质疑思辨”是新课堂中的一个重要元素,它包含“质疑”和“思辨”两个环节。“质疑”是“思辨”的起点,是思辨的前提和基础。读书贵疑,如果仅满足于教材表面上的一些知识,学习无疑是被动而肤浅的,要想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讨,首先必须学会进行有效的“质疑”。“思辨”是质疑的必然要求,通过积极、多角度的思考和辨析,以消除“质疑”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,达到举一反三、由表及里的效果。

“新课堂”中的“质疑思辨”,要关注到两个方面:

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勇于质疑的环境。

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,努力创设一种民主、和谐、宽松的学习氛围。教师在鼓励学生发现、质疑、思辨的时候,应当对学生的发现、发问、见解予以重视。由于学生的思维形式、知识层面的不同,提出的问题也有所相同,有时是很肤浅的问题,有时是细枝末节的问题,有时是游离教材之外的问题,面对这些质疑,教师不要全盘否定,也不要置之不理,要多用鼓励的语言,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,培养学生有疑必问、有疑敢问的良好习惯。与此同时,教师在褒扬和鼓励的时候,应注意巧妙地引导问题的方向性,让学生的质疑不偏离主题。特别是对那些课堂上不恰当的驳问、发难和新解,师生不能热嘲冷讽,对他们的胆识和精神要予以充分肯定,多鼓励、多引导、多总结,使他们敢于质疑、勇于思辨。只有这样,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,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展现,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。

二是要为学生搭建善于质疑思辨的平台。

为避免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主题,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指点发现的途径。以语文学科为例,可以从文章题目质疑,从文章语段质疑,从中心词质疑,从文章结构质疑,从修辞手法质疑,从表达技巧质疑等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,学会质疑的方法,提高质疑的能力。在形式上,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,也可以是个人独立质疑后再融入小组进行交流、论辩,潜移默化中吸收同伴的积极思维模式,改变消极低效的心智模式,在质疑思辨的过程中发掘潜能、超越自我。

四、合作分享

“合作分享”是“新课堂”教学最基本的呈现方式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与能力,在合作学习中体悟个人力量与群体力量的不同,从而获取更全面的知识与更深邃的思想。与此同时,个性的语言和个性的思维,都在合作碰撞中闪烁着知识的光芒和生命的炫彩。分享问题、分享思辨、分享成果、分享合作的力量和心灵的碰撞,这是新课堂承载的一个重要内容。

“小组建设”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需要,在小组建设过程中有两个环节需要调控。

一是学生学习习惯、行为习惯需要调控。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,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这里的行为包括坐、立、行等诸多行为素养。如:在一次公开课上,学生坐姿随意,体态扭曲,老师没有提示纠正的意识,久而久之,教育这个人类成长的重要载体就会失去它原本应该有的功效和职能。

二是教师的作用需要调控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?哪些环节需要教师的合理调控?

一是知识的调控。要保证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,保障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到位。

二是时间的调控。首先要做到课时调控,不能无限度地延长课时,要确保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。其次是课堂调控,老师在学生自学、讨论、展示、评价等环节中要做到心中有数,不能为了追求过程的完整而忽略时间概念。

三是课型的调控。一个学科有多种课型,就语文而言,文本样式不同,教师风格不同,课型的呈现方式也就不同。教师要有调控课型的意识和能力,把自己的学科素养和职业技能充分发挥出来。

五、整合提升

“整合提升”既是对知识的归纳梳理,也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归属的审视。整合提升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,把握知识的本质,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,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应注重归纳总结,更应将“整合提升”作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去培养。

一是要结合教学中已有经验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、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进行归纳总结,同时针对学生通过对知识及方法的观察与操作、分析与比较、猜想与验证、探究与联想等多种途径,生成的新知识、新方法和新结论提出的问题进行拓展提升,并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,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。

二是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,澄清学生认识上的疑难点,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,理清知识结构,掌握规律和方法,突出对“整合提升”这种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反思习惯的养成。

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知识、技能、方法及经验的归纳、梳理、概括,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,养成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多元的视角;教师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文意识、科学精神、品格涵养在“整合提升”中由隐性转为显性,让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状态得到了进一步提升!

新课堂的基本要素不是教学框架,也不是教学模式,而是大家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参照和依傍。在新课堂的推进过程中,教师应不拘泥形式,不统一模式,要根据学科特点、课型特点,以不同的形式着力体现新课堂的基本要素。同时,也要在充分关注学生成长,体现生本教育宗旨的前提下,凸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点,让“新课堂”的行进步伐更科学、更坚实。


 

分享至